

前幾天針對“黑”楊瀚森的現象,寫了一點想法。我并不反對批評,哪怕是嚴苛的批評,只是有點反感脫離專業范疇的“黑”,即不基于籃球的人格貶損與斷言,譬如針對容貌的攻擊和嘲諷,譬如針對楊瀚森前途的武斷結論。
有些讀者的評論啟發了我,他們認為,楊瀚森剛剛開始常規賽征程,就被鋪天蓋地批評,一個重要原因是此前媒體和自媒體的過分關注和拔高,諸如開始暢想楊瀚森成為約基奇一樣的超巨,超出楊瀚森實際水平的吹捧,引發了球迷的反感。
這種說法有道理,我也修正此前的觀點,雖然我依然反對不講邏輯和事實的“黑”。尤其是梳理楊瀚森登陸NBA以來的曝光,我愈發覺得失去專業性的偶像化炒作,的確是楊瀚森遭遇惡評的重要原因。或許與楊瀚森本人無關,卻暴露出自媒體時代的癥結:新聞專業性的消逝。
從楊瀚森選秀開始,他的紀錄片就出現在網絡平臺上,回望一下,恐怕這是他至今最“專業”的一次亮相。楊瀚森在NBA的適應性怎樣,球隊如何評估楊瀚森的價值,教練制定過哪些針對性的訓練或者戰術,小楊如何解決體能問題、語言問題,從CBA到NBA,技戰術有哪些調整的地方……梳理下來,我發現這類新聞如此稀缺,大部分都是從他個人的社交媒體中扒素材,或者偶遇拍攝之類的生活寫照,什么背小粉包啦、什么波特蘭 Costco超市辦理會員卡啦、什么體驗美式洗剪吹啦、什么推著女友坐行李箱逛街啦……直到“宵夜門”事件曝光,當幾場成績表現不佳、被球迷起外號“樹懶”后,和女友及團隊吃烤肉被拍下(盡管這在NBA并不鮮見),終于引發更大的輿論危機。
楊瀚森只是眾多登陸NBA的中國球員之一,本來不必抱有過高期望。他大概率沒有姚明的天賦,可能克服困難取得優異成績,可能站穩腳跟但表現平平,也可能下放發展聯盟,甚至可能打道回府,一切皆有可能,這取決于他的野心、能力、機遇和運氣等諸多因素,冷靜客觀看待楊瀚森的職業生涯即可,不必上趕著追捧或詛咒。
作為楊瀚森與球迷連接的橋梁,內容專業性的缺失讓人扼腕。很多籃球博主只能拿比賽錄像來做戰術分析和評論,那些能接觸到楊瀚森的媒體自媒體卻在曝光什么,每次采訪都問了些什么問題?有哪些關于籃球的深入交流?也許是我孤陋寡聞,我很少看到媒體的專業發問,也很少看到他有關籃球的深入分享。碎片化和娛樂化的內容,讓楊瀚森泯然于網紅明星,整天聊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。那些有機會接觸楊瀚森,有機會拿著麥克風采訪楊瀚森的人,是否發自內心熱愛籃球,是否真的想了解楊瀚森的生活、借此機會探究他的籃球軌跡和動力,是否真的呈現一個“籃球運動員”楊瀚森,而不是一個“明星”楊瀚森。NBA之旅,對楊瀚森是個考驗,對媒體也是個考驗。這何嘗不是一種社會癥候,公眾通過自媒體了解演員、歌手、科學家、藝術家等“名人”,大多是八卦多于專業。回到楊瀚森的曝光,偏離籃球,甚至偏離對楊瀚森作為籃球運動員的底層好奇心,只剩一些為了降低門檻而雞零狗碎的娛樂內容,無論“粉”還是“黑”,對籃球、對楊瀚森、對真正熱愛籃球的人,都是個壞消息。
本站所有直播信號均由用戶收集或從搜索引擎搜索整理獲得,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,我們自身不提供任何直播信號和視頻內容,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通知我們,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。
Copyright ? 2021-2024 360直播. All Rights Reserved. 陜ICP備18010618號-3